三年级下册《嫦娥》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下册《嫦娥》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下册《嫦娥》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重点】
目标1、2、3。
【教学难点】
目标2、3。
【教学准备】
1、学生:
收集牛郎织女(包括乞巧节)和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及其它神话故事。
2、教师:
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的课件(展示故事主要情节,并教师配说对白。见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本单元导语
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
(板书:神话故事、民间传说)
二、了解“乞巧节”,学“乞”
1、引入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29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齐读“乞巧”(“乞”三声,区别乞──气)
2、通过课前搜集的信息,你了解“乞巧”吗?
(四人小组交流、抽说、补充。见124页)
三、读诗,(学“霄”),讲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1、自读,齐读诗。
2、学“霄”(“霄”夜。上“雨”字头,下“肖”)
3、诗中讲了一个什么神话故事?(板书:牛郎织女)
4、生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讲故事。
⑴ 四人小组交流、补充(可用图书),教师参与交流补充。
⑵ 抽讲,其他学生可补充。
⑶ 出示课件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画面,师说白。见后
⑷ 每位学生自己讲讲故事:
(再出示故事课件)
出示简笔画,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这样的故事?
(板书:古人的丰富想象)
四、读诗,理解大意
1、根据故事和信息自读理解诗意,小声说话。
2、四人小组交流,师参加。
3、抽说,其余补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节)又到了,这天夜晚,家家户户的人们抬头望无际的夜空,只见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见了。家家好在乞巧节时望着秋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
4、读诗、背诗:
⑴ 齐读;
⑵ 比赛朗读;(男女生)
⑶ 同桌互读;
⑷ 齐读;
⑸ 背:
(提示:根据第1、2句意)
① 自背;
② 互相抽背;
③ 齐背。
五、拓展
你还知道什么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听。
资料: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她心灵手巧,能织出五彩的云锦。织女和牛郎结为夫妻后,织女再也不给天帝织云锦了,天帝用天河将她们夫妻隔开,只准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在鹊桥相会一次。
三年级下册《嫦娥》教学反思2
在备课的时候,看到教参上说这首诗在理解的时候会有些困难。但上下来,我感觉还不错的。在上之前,我先让学生回顾了一下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在故事结尾的时候,我有意地进行了渗透,“嫦娥离开了后羿,一个人住在月宫里,虽然做了神仙,但她心里快乐吗?”学生这时候就说她是孤独的。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诗歌教学,在大致了解诗歌内容之后,我又讲了关于作者李商隐的一些相关资料,渗透之后,提问学生:作者一个人坐在房间里很长时间,他为什么会想到嫦娥呢?为什么会觉得嫦娥应该后悔呢?这时候,就有出挑的学生举手说:“因为作者心里也感到很孤单,就像嫦娥一样。”这时候,我就顺机问,“那么,其实,作者在写嫦娥其实就是在写?”“他自己!”学生就马上回答出来了。接着,我就让学生再回过头,自己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当时的意境,像“烛影深”,再进行诗歌吟诵。我觉得,整个环节还满顺的,上得还满舒服的。
《嫦娥》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古诗,是人教版三年级下期内容,全诗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关于此诗,过去的注家也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认为是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认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认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而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孤寂,终夜不眠的女子,借嫦娥奔月的故事书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诗歌想象很丰富,内涵也很丰富,因此结合单元特点,我先从神话故事引入,让学生在故事中感知嫦娥孤寂的缘由,而对于《嫦娥》多义的解释并不多讲,将教学目标定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2在情景中了解诗意。围绕这两个目标,我带领学生由以下几步展开学习:
首先,初读诗歌,采用多种方式激趣,如指名读、同桌互相读、分组读、齐读等,力争指导学生将诗读正确,为后段学习奠定基础。其次,细读诗歌,采用学生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学诗歌,引导学生通过结合注释、课前预习和查找工具书的学习方法了解诗句内容,提出心中的困惑。再次,品读诗句,感悟诗中情,这一环节中,将后两行诗作为重点——“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其中抓住一个“悔”字,以教师的提问为主,激发学生思考与想象,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吟诵这两行诗,感悟诗中流露的孤寂以及对亲人的浓浓思念。最后,走进诗人,通过介绍诗人的创作背景升华主旨,让学生体会到这首诗不仅是在歌咏嫦娥的幽居寂处,更是在写诗人自己的伤怀内心,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整首诗有了较为全面的把握,读起来更是琅琅上口、声情并茂。
我觉得这样的设计层次较为清晰,体现了教学中的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己感觉有这样几处亮点:1.以读为主,以读促悟。除了在初读中有各种形式的朗读,在理解诗句大意时也设计了教师范读、指名读与分男女生读,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随着朗读的提高,诗意也就自然呈现在学生心里,也所谓“好诗不厌百回读”,我鼓励学生将读诗的情趣一直延伸到课外,将好诗珍藏;2.尊重学生的感悟,在学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再设计凄美的文字为学生营造意境、美化想象,提升对诗中情的领会,各种引导语的创设为整堂课增色不少。
但是,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开头引入的神话故事与诗中的“悔”意并不是特别的贴切,尽管参见了教师用书,但是在选材的基础上还要多加斟酌。再比如:设计学生想象说话时所引用的句式并不具备典型性,也显得过于呆板,相对束缚了学生的表达也不利于充分想象,如果在教学中再多一份机智,我想就更好了。
总而言之,自己用心准备了这堂常规课,在反复修改设计的过程中对于古诗的教学模式有了一定的认识,我想,我还将继续努力,争取啃下古诗教学这块硬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