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1教材分析
数学课标要求“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要达到这个要求,需要以比的知识为基础。例1和例2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比的意义,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联系生活,建构比的知识。本单元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分阶段认识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习了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
本单元可以使学生丰富对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的认识,主动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自我完善认知结构,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为以后学习比例及其他有关方面知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除法的基础上来安排教学的。这样学生在学习本单元的新知识时,就有了一个联系、对比、切入的知识点,也能够比较轻松的学习并掌握本单元的知识,从而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在分数与分数意义的基础上,教学比的基础知识,发展学生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让学生自主地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为以后教学比例打好基础。
全班学生58人,是这学期重新分班组成的,从原来成绩看,优秀生少,中下学生多,不及格的学生集中在20分以下,成绩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还不适应现任的老师。教学效果只能从学生的课堂练习、作业上进行分析,比较有效的手段是面改作业和辅导。本节课学生认知上的障碍是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比的读写方法,会求比值。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过程,理解和认识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
能力目标:
能联系实际应用比的意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目标:
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比的读、写方法 ,会求比值。
教学难点:理解比与分数、比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2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需的数学,就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生动的、有趣的,而不是单调的、枯燥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自信心。
正比例意义的教学,研究的是数量关系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如何使这个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又形象,本课进行了设计。
课始,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导入,让数学从生活中来。通过教师的举例,说明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许多事物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如天气和穿衣、秋风和落叶以及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益等。进而让学生自己举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生活和学习中确实有许多事物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量发生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从而非常自然地引入相关联的量而且它们之间具有更强的规律性,这样即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又有效地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最后,联系生活结束全课,让数学到生
中去。在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后,让学生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教学中用教师口述,学生随机口答的方式,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生活情景,有效解决问题。先要求同学们有序的走出教室,每次出去两名同学,从而建立出去的人数和次数成正比例关系的条件。这样即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又使课堂教学形成最后的高潮。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3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一幅平面图的比例尺。
2.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使学生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
求一幅平面图的比例尺。
板书设计:
比例尺
(1)9.5厘米:95米=9.5:9500=1:1000
6厘米:60米=6:6000=1:1000
(2)19厘米:95米=19:9500=1:500
12厘米:60米=12:6000=1:500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教学过程:
(包括导引新课、依标导学、异步训练、作业设计等)
一、生活原型再现
师:(出示孙楠同学的照片)你们认识他吗?他是谁?
生:孙楠。
师:怎么可能呢?照片上的人这么小,怎么会是他呢?
生:是缩小了……
师:如果孙楠的眼睛不缩小,鼻子和嘴巴缩小了,那会怎么样?
生:不像他了,像丑八怪……
师:那怎样才能像他呢?
生:都要缩小。
师:一起缩小,是吧。如果他的眼睛缩小100倍,鼻子和嘴巴缩小10倍,像他吗?
生:不像,要缩小相同的倍数。……
二、创设情境,以疑激思
同学们都喜欢足球,踢足球要讲究战术,要研究战术需要设计足球场的平面图,下面我们就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设计出足球场的平面图。
出示:足球场:长 95米,宽60米。 学生作图。
三、 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1、通过学生讨论,引出学习要求。
(1)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长度;
(2)画出足球场的平面图;
(3)写上图上的长和宽的长度;
(4)分别写出图上长、宽与实际长、宽的比,并化简。
根据要求个人作图,完成后四人小组交流(重点交流你是怎么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选择你们组认为最好的,贴在黑板上。
2、学生小组学习。
3、学生汇报设计思路。
生1:我是把实际的长和宽都缩小1000倍,图上的长就是9.5厘米,宽就是6厘米,这样的长方形图就是足球场的平面图。……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 9.5厘米:95米=9.5:9500=1:1000
6厘米:60 ……此处隐藏8379个字……>
2、观察表格中,增加一问,使认识更深刻。
在认识“相关联的量”中观察表格一环,除了让学生观察思考“表中有哪两个量?这两个量是怎样变化的?”之外,我认为还应该在这两问之后增加这样一问“从表格中,你能找到一些不变的东西吗?”,这样,既可让学生体会到这些量的变化不是杂乱无章的变化,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则在变化,又可为学生后续发现“成正比例的量”中相对应的比值不变埋下伏笔。
3、课容量较大,适当删减了一些内容。
为了节约时间,“数学书的研究”换成了“购买QQ糖的情况表”,名言欣赏从4句缩减成了1句并放在课尾(毕竟是数学课)。
4、课后作业增加了题为“生活中的正比例”的数学周记一篇。
【总而言之】
当然,本课对教师的调控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引导发现、归纳概括环节变数很大,要随时跟着学生的节拍不断调整预案、引领生成。
上这样的课,很有挑战性!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13前几天,以鼓楼杭老师《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设计为蓝本,加上自己的理解与调整,我上了《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这课。上完之后,我和我的学生感觉都很棒。在此,感谢杭老师精彩的预案,并希望她能“佳作”频频,多给我们提供借鉴的机会。同时,感谢ME网罗了这么多的教学精英,为大家提供了交流学习的机会。
【她的设计】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这节课,我很欣赏杭老师设计中的以下特色:
一、趣字当头,乐在其中。
本课的设计非常注重趣味性,多处设置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游戏、儿歌等:为理解“关联”而设置的课前热身“听指令做动作”、为新课即兴提供正比例素材的“剪刀石头布”游戏、伴随着“数青蛙”的儿歌进行的数青蛙活动等,使学生乐在其中,很享受这个学习的过程。
二、从“关联”切入,有效突破认知难点。
两个量要成正比例,必须符合两个条件:①两个量是相关联的量,一个量的变化引起另一个量的变化。②两个量想对应的比值一定。在这两个正比例的本质属性中,认知难点是认识相关联的量。而本课就是从“关联”切入的,先设计一个“听指令做动作”的游戏,让学生体验“关联”,再顺水推舟地把这种生活中的“关联”迁移到数学上。在认识“相关联的量”时,为学生提供了多个表格素材“已读页数与未读页数”、“每天读的页数与需要天数”等,使学生充分理解与认识了“怎样的两个量是相关联的量”。
三、提供多种素材,使“正比例”的本质自然凸显。
在探究发现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成正比例的量”的素材:“剪刀石头布”游戏中即兴产生的表格、教材例题1的表格等,使学生累积与体验了大量的“成正比例关系”的内在规律,使“成正比例的量”的本质属性自然地凸显在学生眼前
待到“观察比较、归纳概念”时,本质属性则是呼之欲出、水到渠成。
四、练习新颖且丰满。
本课的练习很新颖,除了肩负巩固新知的作用外,还承载了很多独到的内涵,就像作家笔下塑造的人物形象般,很丰满。如:
“生活中的正比例关系”,让学生体会到只要留心观察,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了解生活中变量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学习到现在,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果全班的人数一定,满意与较满意的人数成正比例吗?”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学习过程的意识。
“数学周记”那题,把原来的一个判断题“人的年龄与体重成正比例。()”转变成以学生数学周记的形式呈现。既让学生萌发了寻找生活中正比例关系的欲望,又给我们提供了本课作业的新方向——数学周记。
“正比例的名言欣赏”,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比例,又勉励了学生,教育了学生。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14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这一局部内容是在教学过比和比例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同学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我在教学中注重以下几点:
一、从观察中考虑
小同学学习数学是一个考虑的过程,“可以说,没有考虑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考虑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我出示书本例1的表格后,引导同学进行观察,并考虑:表格中的两种量怎样变化的?两种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发现了什么?从而得出:两个相关联的量,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全体同学在观察中考虑、在考虑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在合作交流中感悟
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同学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同学初步认识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后,让同学采取同桌两人互相说说的方式自学“试一试”,在小组里进行合作讨论,做到:同学自身能学的自身学,自身能做的自身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多少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多少倍。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是一定的”。尽管同学观察、归纳的程度不一,但确实符合同学的认知
三、在生活中运用
归纳总结出了正比例的意义后,我布置了让同学说说生活中的一些正比例关系,并判断一些量是否成正比例,培养同学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15《比例尺》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教学内容。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以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中国地图和螺丝钉的平面图),让学生观察这些平面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在学生认识了比例尺后,我让学生通过查找地图的比例尺知道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种比例尺:线段比例尺,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能力。接着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抓住1:6000000、1:150000000、60:1。进一步认识比例尺有放大功能,也有缩小功能,让学生打开思路,不拘一格的从多角度来思考比例尺的意义。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本节课在教学时,也有一些处理不够恰当的地方:首先,没有能够充分利用我所设计的导入情景,学生们对越来越小的中国地图的平面图很感兴趣。在这里,我应该组织学生深入讨论,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从而初步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在出示几幅图片后还应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一些实际的物体缩小或扩大一定的倍数画成平面图的例子,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第二,在让学生总结比例尺的意义时,过于匆忙,应该让学生们通过观察、比较,逐步总结出比例尺的意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第三,对比例尺的放大讲得不够透彻。第四,学生的参与热情不够高。这主要是比例尺的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也没能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