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时间:2024-02-20 16:12:23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鹬蚌相争》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1

《鹬蚌相争》这篇寓言文字简约,通俗易懂,故事虽然短小,但情节完整,有起因、有经过、有结果。为推进故事的展开,设置了鹬与蚌的对话。

本篇寓言最精彩的部分是“争”,为了深入理解“鹬”与“蚌”是怎么争的,我对学生进行了朗读训练,让学生练习角色朗读,如:怎么“威胁”的?“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是怎样的?在揭示寓意时依然是以读为主,怎样让同学们更直观的体会“争”呢?我进行分组比赛,看谁“斗”得过谁?刚开始大家“斗志昂扬”,然后让同学们一直“斗”,从而让学生们理解了“鹬”与“蚌”斗到最后都筋疲力尽了。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故事补充画外音:渔翁捉住了鹬和蚌,兴冲冲地回去了。回到家里,他得意地对老伴说:“。”听了渔翁的话,鹬垂头丧气地想:。蚌呢,瞟了鹬一眼,叹了口气说:。然后进行总结:不要做无谓的争论,不要做鹬蚌一样的傻瓜。紧接着提了一个问题:鹬蚌不争会怎么样呢?得出结论:争一时两败俱伤,退一步海阔天空。继续追问:怎样他们才不会争?聪明的你就劝劝这只傻鹬或傻蚌吧。最后让学生说说寓意,这时孩子对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意了解得更透彻。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2

《鹬蚌相争》是一则寓言故事,文字简练,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故事虽然短小,但情节完整,有起因、有经过、有结果。为推进故事的展开,课文设置了鹬与蚌的对话,既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又直白地说明了道理。为了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领悟寓意,懂得不要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最后导致两败俱伤,渔翁得利。

在学习这则寓言时,我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揠苗助长》的方法,首先要求学生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故事大意,之后,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和感悟寓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鹬和蚌的对话,抓住“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等词语想象鹬和蚌的申请,从而对“互不相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渔翁所得之易,抓住“喜笑颜开”、“没费一点力气”、“一齐捉住”等词语指导朗读,收效更加明显。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鹬和蚌傻不傻?傻在那里?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他们不仅能帮助鹬和蚌出主意,而且找到了原因所在,真正内化了寓意。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3

我在教学《鹬蚌相争》一课时,教学过程流畅,知识过渡自然;课堂气氛活跃。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我用故事导入,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将孩子们的目光、思绪吸引过来。使孩子对寓言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自主读识,掌握基础

抓住高年级能够自主读识的特点,以自己的能力完成初读课文、掌握字词。这样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的基础,通过听写、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自主读识的效果。文章比较短学生对于字词和读通课文都掌握的非常好,

三、立足文本,读中感悟

积极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借助与同学合作的力量,抓住了课文中重点词语突破了寓言的重难点,同时又挖掘和拓展了课文理解的内涵;也极大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每一个学生各尽所能,相互补充,生生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学生通过实际的讨论、协作,明白了说话做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理解了故事内容,鹬和蚌的想法后,通过个性化的朗读。

(1)进入角色。让学生带着强烈地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鹬和蚌心态。

(2)分角色朗读。两种朗读方法,让学生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

让学生读一读,师生一起分享点点滴滴的感受,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性。读透了课文,悟出了道理,最终使教学资源—师、生、文本在对话中得以开发利用。

四、发挥特点,善于激趣

利用了学生好动,表现欲望强烈的个性,让他们带动作读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

五、课内外结合

在整个教学中注意了课内外的结合,结尾引出课外书《战国策》的故事,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中的寓言。我告诉学生像我们今天学的“鹬蚌相争”这样短小而生动的故事,故事中又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并且向学生推荐课外也可以去读读更多的寓言故事,一堂语文课教给孩子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把课堂知识引向课外,让孩子们在课外学习中不断提高自我,充实自我。

这堂课的每一环节,我都把读贯穿在整个教学之中,让学生充当主角,注重培养学生自悟自读的能力,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同时,也让孩子们掌握了知识与能力,激发了兴趣,升华了情感,懂得了道理。但也存在着问题:评价语言不够丰富,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加努力。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4

《鹬蚌相争》是苏教版第五册的内容,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鹬和蚌互相争执、谁也不让谁,最后让渔翁得利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谦让,不然反而会让第三方获利。文章非常短小,但寓意无穷。

文章的大部分内容都是鹬和蚌的对话,把对话读通了,读顺了,读得有感情了,文章自然就理解了。例如,学生不理解“威胁”一词,我就通过示范朗读,让学生体会语气中“恶狠狠”的意味。学生不理解“得意洋洋”一词时,我让学生比赛谁读得得意,几位同学一比,“得意洋洋”中骄傲的意味就出来了。把鹬蚌的对话读好了,这些不易理解的词语自然迎刃而解。接着,我请了学生分角色朗读,一遍不够,两遍不够,学生的声音越来越响,就能明白当时“谁也不让谁”的紧张气氛了。然后我继续让学生读,直到读了五六遍,学生的声音都快嘶哑了,再也读不响的时候,就更能理解“筋疲力尽”这个词语的含义了。

对于中低年级来说,单纯说教式的词语解释并不能让他们很好地吸收消化,也会逐渐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相反,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词语的意思,在有趣的游戏化的朗读中体会词语的含义,是更适合中低年级学生的教学方法。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5

看完《鹬蚌相争》这一课的实录后,我深深地陷入了矛盾和沉思中……

老师如是说:

师:鹬蚌相争的结果是谁赢了?

生:他们都被捉

师:两败俱伤。谁来帮他们想想办法,他们怎样做才不会被渔翁捉走?

生:蚌先松开。

生:鹬或蚌互相让一下就可以不被渔人得利了。

师:为什么?

生:退一步海阔天空。

师:嗯,你懂得真多啊,他们两个应该互相让一让。

生:它们两个应该让步。

(感谢刘老师的实录,让我对这则寓言有了新的思考方向!)

“谁来帮他们 ……此处隐藏10080个字……>

1、引入部分太长,有同事帮我算了一下时间,差不多花了8分钟,教师口述后再观看

动画,不仅内容重复。而且浪费了时间,造成后来时间不够。

2、对一些精彩的句子,教师的点评还不到位。(这也正是我苦脑的地方)

3、对于重点词“毫不费力”处理得不太好,未能达到教材的要求。

4、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寓意这环节放在课本剧的表演后显得有点脱节。科组建议再读课文后即引导学生说出寓意,然后再表演出来。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13

《鹬蚌相争》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个小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的道理。面对信息不断膨胀的今天,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单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因此,我在教《鹬蚌相争 》这则寓言时,抓住寓言的特点及要求,注重了让学生初步掌握寓言故事的学习方法,以便为今后独立学习寓言打下基础。

课文不长,孩子们读起来困难不大。但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让他们真正理解故事中蕴含的深刻“寓意”,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处理不好,很有可能会让他们读完后兴味索然,机械谈寓意。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改变了以往学习寓言“读故事____谈寓意 ____联系生活举实例”的教学模式,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表演、个性体验、联系生活,角色转换等多种学习方式,将故事与历史事件巧妙结合,于小故事中自然体会出大道理。

实践证明,这节课新颖的设计,不同方式的学习,给了学生不同的感受。每一环节,让学生充当主角,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同时,也让孩子们掌握了知识与能力,体验了过程与方法,激发了兴趣,升华了情感,懂得了道理。

但是,我自己感到教学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今后还要在实践中多向他人学习。

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对一些精彩的句子,教师的点评还不到位。(这也正是我在不断学习的地方)

2、在教学第二部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我可以在检查完学生词语朗读情况后,安排学生观看动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精读课文故事时,更加细腻地体会到鹬蚌相争的激烈,感受它们内心互不相让的强烈心态;理解故事后,争斗情节的表演,一个啄住不放,一个夹住不放演示也能更加精彩。而把这个情节放在最后观看,也出于我的不大胆,总担心安排的教学环节多,学生理解不到位拖时间,所以就做了这样的处理。今后,我可以自己决定的是多向周围的老师学习,学习他们每一次课堂上灵活处理课堂变化的教学机智。课前再多钻研一点,尽量多去设想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这样才能获得课堂上的更多自然。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14

《鹬蚌相争》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精炼短小,情节完整,有起因、有经过、有结果。课文生动形象设置了鹬与蚌的对话,文末又说明了道理。

故事通俗易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读懂课文问题不大,但在领悟寓意时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适当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领悟,即可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懂得不要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最后导致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在学习这则寓言时,我引导学生运用学习第一则寓言《揠苗助长》的方法进行学习,即读文——明意——理解词句——再读文——领会寓意。一节课下来,我按部就班,依照教学规程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引导学生理解了“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喜笑颜开”、“没费一点住力气”、“一齐捉住”等词。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说故事的寓意,很多同学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大部分同学基本上能说出本文的寓意,但有些同学说得不全面,有的同学不能用总结性的语言来描述。我正准备总结时,一个学生突然问:“老师,不对,鹬的嘴巴都让蚌给夹住了,怎么能说话呢?”此问题一提出,班里像炸开的锅,很多同学也纷纷说:对,它们两个都不能说话了,因为它们的嘴巴互相夹着。经同学们这么一说,我想也对。这是我课前完全没有想到的,这问题应该怎样回答?我迅即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想一想:这是为什么?经过讨论,有的同学说:“这个故事是人家编出来要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你们有谁能听见鹬和蚌在说话?别说它们嘴夹住了,就算它们嘴没被夹着,说起话来你们也听不见”“人们是看到它们互相夹住而想象到它们当时可能发生的争论”“就算它们当时说不出,可它们心里肯定是这么想的,要不它们怎么死夹住不放?”……看到同学们这么有见解的回答,我非常高兴,立即对同学们的回答作了肯定和表扬……

这节课虽然顺利结束了,但我心里总不平静,因为今天不但是我给同学们上一课,也是同学们给我上了一课。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15

在执教《鹬蚌相争》的第一次试课后,感觉自己在课题的引入及生字的书写指导这一环节过于琐碎了,用了二十几分钟的时间,下课后也感觉生字教学的时间分配过长,在课文题目引入的过程中我设计了:读着这样的题目,你能知道那个字最能突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吗?由此擦亮课文“争”这个眼睛。顺势引导学生:围绕着“争”这个字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学习寓言故事也要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学习,我们本节课最精彩的部分就是“争”,课下经过学段组长学科组长的指导下做了修改,因为这篇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不是很分明,这样的设计不能直奔主题,显得很纠结就删去了。

另外因为是从课外选的文章,所以将生字的教学改为了生字词的认读与积累,这样不仅夯实了语文实践,还节约了课堂上的时间,为讲故事做好准备。经过指导在第二次试课中,时间分配好了很多,能够比较合理的分配时间了,课堂预设内容也按时完成。

但是这次试课后大家感觉还是寓言的味道不浓,怎样指导学生把故事讲有趣?这成为了新的突破点,我接纳了微娟的建议,将设计分为了:

板块一:字词梳理。

板块二:抓关键词,练习把故事讲清楚。

板块三:想象情节,练习把故事讲有趣。

字词梳理大概用了十分钟,剩余时间都用作讲故事上。引导学生说出要想把故事讲好,就好先读好。接下来是抓住关键词,把故事讲清楚。孩子们也能准确的找出关键词,只是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环节,我没有引导好,也是自己没有做好支架,导致出现了干启不发的情况。本想以“相持”一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出鹬和蚌在不同时间是如何的争执不下,互不想让的,可是当我引导学生:看着这个词语,你的脑海里出现了鹬和蚌怎样相持的画面?学生出现了不知所云的空白,我赶紧补充道:早晨,当太阳升起时鹬和蚌——相持着,中午?学生没有按我的预设说下去,而是先说了早上,紧接着就说他们一天都这样相持着。我当时也很慌张就直接带过去了,其实这里可以继续引导,渔翁毫不费力的得到了鹬和蚌,他的心里会怎么想呢?由此想象开去效果会好些,这里还可以借鉴俞校长的建议,引导学生想象一下看到鹬和蚌这样相持不下,河里的小鱼都看不下去了,冒出头来劝告他们说:这样学生的想象之门就很容易打开了。

另外,突出寓言本体味道上还要加强,指导讲述的品质,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这几个方面还要下功夫学习。

这一节课上下来,有收获也有遗憾,我将在今后得日常教学中常抓不懈,不断提升。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